2007年2月14日星期三

卧底经济学

中关村的第三极书局和中关村图书大厦恶性竞争,分别打折至7折和7.5折,令人乍舌,所以前几天和洋洋冲过去买了一堆书。在出国前,我买书还是很频繁的,但出国后被那边的书价吓到了,所以收敛了很多。这四年我买的书可以数得过来:四本哈里波特,两本剑桥字典,两本教科书。 英国的教科书确实很贵,我这两本书加起来接近100镑,合人民币近1500元,都是在硕士阶段买的,本科的时候舍不得买,只能到图书馆去抢short loan。这两本教科书,一本是1000多页的大部头,可以用来防身,另一本要薄很多,大概只有不到500页,但两本书的价格相差无几,都是近五十磅。除去很多因素,这两本书的最大区别是,前一本是平装本,而后一本是精装本。一本书先出精装本,再出平装本,是国外畅销教科书比较普遍的定价策略,来源于经济理论里的价格歧视。对于急切需要新书的人以及图书馆来说,他们会付高价买精装本,然后那些不急于购买的人会等待几个月,入手后出版的平装版。出版社利用教科书需求弹性较小的特点(无论价格怎么样,各大学的学院和图书馆还是会购买的),选择了分级定价的策略。

定价策略是经典经济学教科书里的惯例内容,充斥着各种互相攻讦的理论,模型,图表,以及较少的陈旧事例。因为教科书必须从理论开始讲起,让经济学学生们习惯图表式的正规思维,如果加入太多的现实案例,就会喧宾夺主。所以很多人就会感到读经济学教科书是一件极其无聊的事情,然后转为投向市场上的经济科普读物,但实话说,大部分这样的读物都是滥竽充数,作者本身对于经济学理论了解并不透彻,结果误导了读者。

我现在发现了这样一本书,《卧底经济学》,非常有趣,不仅读起来有趣,而且作者对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很精通(甚至有精力去读19世纪李嘉图的著作),他从经济理论中抽出一些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然后用大量大量的现实事例去分析这些观点,清楚透彻。前面提到的定价理论他就专门用了整个第二章来分析,从里面你可以看到咖啡店定价,超市定价,交通运输工具定价等许多看似不关联实则具有共性的定价策略,会令你发现自己之前许多的思维错觉。这本书我现在还没读完,第一章讲的是李嘉图地租理论在现代经济的运用,第二章讲的是定价理论,第三章讲的是自由市场的效率和公平,第四章讲的是市场失灵以及针对外部效应的政策,第五章讲的是信息不对称,之后六到十章我还没看,不过应该会和前五章一样精彩。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