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弊,风险
这些国有大银行可以为外国银行投资赢得巨大的增长吗?迄今为止,证据是模棱两可的。作为最大的反对风向标,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这两大银行选择了另外的途径进入中国市场。这两家银行非常了解中国,而且对于境外运作有着非常多的经验。
在2002年,花旗集团斥资七千万美元购买了中国第八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百分之四点六的股份。现下,花旗集团正准备将这个份额提高至19.9%。另一方面,花旗集团组织并领导了一支境外投资者联盟,筹集高达30亿美元,希望能购买广东发展银行85%的股份。广东发展银行是位于中国繁荣的南部一家中等大小的银行。这项交易要求中国领导人放开原先不允许境外投资者购买超过一家银行25%股份的法规。
汇丰银行也决定将投资分散在小一些的银行里,在2004年,汇丰用17.5亿美元购买了中国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19.9%的股份(…………)。交通银行虽然排名第五,但其地方支行和员工数量只有排名第一的工商银行的不到八分之一。汇丰银行同时也投资了上海银行和平安保险公司的股份。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集团之一的汇丰银行,这个在中国有着良好地缘,语言以及文化根基的巨鳄,也认为交通银行的规模是其最好的投资选择,那么其他试图投资五倍于交通银行规模的四大银行的境外投资者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选择呢?
答案也许是,无论最初的喧嚣如何,这些境外投资多半并不能影响四大国有银行分毫,他们能做的最多是在这些银行里埋下一些好的点子和合适的人才,然后希望这些投入可以有一天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银行内部出现巨大问题时,他们也能够发出一定的声音。这些也许对于他们已经足够了。毕竟投资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控股和关联。
境外投资者可以藉由这些国有银行巨大的分支网络来兜售分配他们自己的金融产品,他们可以引导那些范围狭窄但存在利润的线路比如信用卡行业。他们可以(至少希望)趁此机会接触和熟悉当地政府,以便于在未来的业务比如保险和经纪人等开放时,可以抢先一步获取许可证。从这角度来说,任何资本收入都可以算得上是红利。
简单来说,这些如今业务孱弱的国有银行也许并不能从这些投资中提高任何的基本借贷业务的能力。只要中国今后的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增长能够像现在一样一帆风顺,这些都不是那么的重要了。但是,即便现代化进程一帆风顺,这些占据60%市场份额,从总部到地方支行之间需要六层管理,有着巨大员工数量,以及非常有限的纯市场环境放贷经验的国有四大银行,将会发现它们很难像那些稍小的银行一样快速发展。
若资本市场觉醒时
相比那些中型的合资银行,四大银行已然拱手让出了一些很有前景的业务了。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明年底中国逐渐开放外国银行进入,那么四大银行将会失去更多的朝阳业务。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业务将会丧失。由于缺乏发展,在过去的十年里,国有银行在企业放贷领域几乎形成了垄断,相比于国际标准,中国的银行资产率过高,2004年的时候达到了GDP的210%。如果中国希望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体,那么更多的竞争就必须引入。
就像银行业一样,资本市场也需要时间和金钱来迈开改革步伐。经过了10年的病态管理投资,中国的130家证券公司大部分已经濒临破产。但资本市场必然会有一天重新站起来的,那时可以吸收银行以外的资金。那么现在这些高增长,高利润,但低水准的大型银行业必将转入符合常理的低增长和低利润。所以说,现在这些战略投资者可以以帐面价值1.2倍的价钱去购买臃肿而缓慢的国有银行股份,而那些后来的投资者们,小心为妙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