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业中,也许有时“大”意味着“好”,但所有权有时也非常重要。无论大小,政府控制的银行一般表现欠佳,因为政府通常没有私人股东那么有积极性,在咨询搜集和消化的能力上,也不如市场本身那么有效率。除此之外,政府还有很多事务要处理和考虑,这难免会产生与市场化银行向左的行为标准。国有银行越大,就越有可能犯错误。
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于1994-95年脱离了旧有的体制银行系统,成为了商业银行,同时也不得不为过去的一些失误偿还巨大的代价。由于较为急进的开放和发展,四大国有银行制造了大量的呆账坏账,从1999年开始,政府逐渐清理这些坏账。
由于成效甚微,政府被迫采取新的更为激进的策略,2003年,政府宣布将动用450亿美元的国家储备,重新资本化四大银行中的两家,也就是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 。然后引入那些懂得如何改革银行业的境外投资者,来指导银行的业务。政府也允许这两家银行少量的股份在香港股市发行,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使银行市场化,希望同样可以起到改革的作用。
去年,政府又宣布第三家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会采取类似的步奏上市和资本化。这一系列的重组会消耗高达800亿美元的成本。排在最后要处理的是四大银行中信用率最差,运作效率最低以及透明度最低的中国农业银行,其改革成本也将会最高。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自从政府最初发布中行和建行上市的消息,立刻就有一长串的境外投资者急于购买这些股份。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售出了超过200亿美金的银行股份,其中有些在七年前根本不可能在任何价格找到买家。在过去,以任何人的标准来看,这都是巨大的风险投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们开始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在最开始的时候,中国政府以帐面价值1.2倍的价格把股份出售给直接投资者,当去年中国建设银行将其12%的资产在香港上市时,股票市场投资者已经愿意以两倍帐面价值的价格去购买建行股份了。这表示建行的直接投资者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帐面收益,也在国内引起了关于贱卖银行股份的抱怨和争议。但情况不尽然如此,而的确是由于直接投资者的涌入引起市值升高。
这些境外投资者们预期这些银行的管理和运作会得到改善,给所有股东带来利润。各大金融机构准备就绪去风险投资它们的资本成为了一个有力的信号,那就是对于这些银行的贷款问题,已经没有了潜在的巨大恐慌。这个信号对于公众上市是否能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此时,境外投资者似乎经历了常规思维的逆转。对一个有着全球抱负的金融机构来说,风险不再是进入中国市场,而是胆敢不进入中国市场。
在短期来看,一切都看起来很美,但从长期的角度说,仍有两个非常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否现阶段关于中国金融服务未来发展的乐观预期是坚实可靠的。第二个问题,这些大型国有银行是否是境外投资者的最佳选择。
透过长期的眼光,第一个问题似乎可以得到自信的肯定答案。高盛预测在2005到2015的未来十年间,中国年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的人数将翻十番。中国政府也变得逐渐自信,可以允许更多的市场力量来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包括长期的金融服务部门的改革。Bain的分析师预测,如果一切顺利,中国的银行资产于2010年将会比2004年多一倍,保险业的市场将会三倍地增长,被管理的资产数也会翻六番。
然而,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急速放缓,将会引起10%的银行贷款损失。一次严重的衰退也许会导致银行业危机,并使得本就薄弱的资本基础雪上加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